日期:2025-08-12 08:42:53
江青和叶群、王光美的奇特关系
(第一篇)
1967年,叶群与江青关系密切。
近年来,叶群与江青之间的关联逐渐为外界所了解。然而,1967年时,两人关系的某些细节依旧鲜为人知。彼时,江青风光无限,备受瞩目,正处于权势巅峰,且正努力攀登更高的地位。叶群拼命巴结她这情形与之后的发展截然不同。谈及此问题,江青的首位秘书……阎长贵向笔者讲述了他亲眼所见。
送江青军装与《毛选》。
阎长贵称,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林彪被毛泽东树为接班人,成为中共中央的唯一副主席。林彪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他的名义,送给江青和江青身边工作人员每人一套军装。
1966年8月18日,这一天标志着毛泽东首次接见红卫兵的历史时刻。在前一天深夜,毛泽东突发奇想,决定身着军装。这一举动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其核心在于提升军队在社会中的地位。
建国后毛泽东就没有穿过军装,由于他身材高大,他要穿军装,就要穿特制的,一时上哪里找?正好8341部队 (即中警团——编者注)一位身材魁梧的警卫员,尽管他的新军装略显紧身,却勉强能穿。随后,不少人在信中询问,为何不为主席定制合身的军装?谁又能料到,毛泽东主席穿军装竟然是临时起意之举呢。
毛泽东身着军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军装形象在“文革”时期更是成为了潮流的象征。无论是拥有军籍的,还是无军籍的,无不为之所倾倒。总理及江青、叶群均着军装。当时,不仅“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即便是其工作人员,无论是担任记者职务,还是外出执行任务,均身着军装。在那个时期,人人以身着军装为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家湾(林彪住处——编者注)赠予江青及其贴身工作人员每人一套军服。至于此举是否出自林彪的构想,抑或是叶群的提案?阎长贵表示,这很可能……叶群打着林彪的旗号,以林彪的名义
叶群此举,其动机与意图昭然若揭,无非是想取悦江青及其身边的得力助手。阎长贵回忆道,自1967年起,他得以侍奉江青左右,更有专人根据他的体型尺寸,为他定制了一套军装。对于这一细节,即便在“文革”结束之后,阎长贵仍不时提及。汪东兴“林彪是否也将礼物送给了主席的近卫人员?”汪东兴坚决回应:“没有,仅是将礼物赠予了江青的随从人员!不仅赠送了陆军制服,后来还陆续送上了空军和海军的制服。”
阎长贵笑着说道,他未曾入伍,对军中礼仪并无了解。身着军装,他既感到一份荣耀,又不免觉得些许不自在。每当他路过中南海或钓鱼台的门前,站岗的战士一举手、一抬腿,敬礼的姿态令他心中一惊,不知该如何恰当地回应。
江青显露出对军队的深厚感情。她将北京京剧团——那些演绎“样板戏”的艺术家们——纳入军队序列,使其成员皆身着军装。此举引发了众多剧团的效仿,纷纷渴望加入军队,以期穿上军装。在1967年11月9日与12日召开的北京文艺座谈会上,江青发表讲话:“关于参军一事,大家切勿心急。”红卫兵,尤其是“文革”初期那些中学的红卫兵,亦纷纷身着旧式军装——无领章、无帽徽——如同佩戴毛主席像章一般,这成为了“文革”时期的一道独特风景。
1967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重新印刷了人民出版社所出版的首套横排版《毛泽东选集》。阎长贵回忆道,该书一经问世,叶群便匆匆忙忙地将之赠予江青及其身边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且语气中带着几分炫耀:“这是林副主席的赠品!”江青收到的那套《毛泽东选集》上,林彪亲自留下了签名。
阎长贵言道,在江青同志面前,他代表全体工作人员,诚挚地向叶群同志表达感激之情:“恳请叶群同志转告林副主席,我们必将积极响应林副主席的号召,认真学习林副主席赠予我们的毛主席著作,竭尽全力为江青同志提供优质服务。”叶群回应道,林副主席所赠之毛主席书籍亦传达了此意。她与阎长贵热情握手。
阎长贵回忆道,当他收到林彪赠送的书籍时,内心充满了喜悦与自豪。“我郑重其事地在《毛泽东选集》的扉页上写下:此书乃林副主席所赐,务必潜心研读。并在旁边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及日期。——然而,在1968年1月,我因江青的诬陷而被囚禁于秦城监狱,监狱管理人员强迫我撕去这一页,我心中不禁感到万分痛惜。”
阎长贵决断地说,这次送书虽...打着林彪的旗号,用林彪的名义,恐怕也是叶群的主意
“首长紧跟主席,
我要紧跟江青!”
林彪与叶群曾多次莅临钓鱼台11楼探望江青。阎长贵回忆道:“我仅目睹过一次,那是在1967年的春天。林彪步入会议室,面容严肃,沉默不语。众人皆知,他莅临时无需添水,因为他通常不饮水分。”
“此几幅字画,特献予林副主席,另几幅则赠予老夫子(即陈伯达)。”
林彪言辞不多,面容亦无显著表情,难以窥见其内心的喜怒。叶群感慨道:“我们不过是些粗人……”以此表达对江青的深切感激。
据林彪秘书张云生叶群曾对秘书们坦言:“无妨,我始终坚持一个信念:”首长需紧随主席左右,我亦将紧密跟随江青同志!无论她行至何方,我必跟随其后;她所不去之处,我亦不会涉足。”
阎长贵表示:“张云生同志的回忆准确无误,叶群确实如此言出必行。她不仅在言辞上,更在行动上,无不模仿江青、追随江青。对此,我有着深刻的亲身经历和深切体会。”
江青在大会上讲话,或接见红卫兵以及其他群众时,几乎没有一次不说:“ 我代表毛主席看望大家。“亦或是这样宣称:‘毛主席派遣我来向大家致意!’叶群在接待红卫兵与民众时,亦模仿着这种口吻说道:‘我代表林副主席来看望大家。“林副主席特地派我来向大家致意!”如此云云。在众多群众聚集的场合,叶群常常身先士卒,高声呼唤:“让我们共同学习江青同志的先进事迹!”“向江青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文革”时期,频繁举办接见红卫兵的集会,以及不间断的“样板戏”表演。阎长贵回忆,叶群时常来电询问:“今天的会议或者演出,江青同志是否会出席?”阎长贵则会反问:“您自己会出席吗?”叶群简洁地回应:“江青同志出席,我便出席!”此类电话频繁发生,阎长贵总是如实回应,通常对江青的去向了如指掌;若不知情,他会先向江青询问,然后再通知叶群。“我对她的来电始终保持认真的态度。”
众多资料透露,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第二夫人”叶群与“第一夫人”江青之间的关系。一唱一和,如影随形。。
1967年国庆佳节将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首都机场,热烈迎接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一行。谢胡作为党和国家代表团的领队,叶群早已抵达现场。随着客人的陆续到来,气氛愈发庄重。叶群见江青并未现身,执意要离去;即便周总理劝阻,她仍旧巧妙地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现场。
‘这怎能成为理由?既然来了,便不能擅自离去。’眼见正式请假亦无果,我便趁总理未留神之际,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此事颇具代表性,鲜明地揭示了叶群对江青所持态度及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叶群心计深。
叶群常赠江青物品。当时,毛主席像章的品种繁多,样式不断翻新。一旦叶群弄到了新品种,她便会立刻将其送给江青及其身边的同事。那是在1967年的夏日,北京尚非西瓜成熟的季节,叶群便……林立果“在那次会面中,我对林立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年约二十余岁,比我小七八岁,在我办公室内表现得颇为本分,言语不多,每当我提问,他便简洁作答。后来……”九·一三事件在秦城监狱之中,我目睹了批判林彪的文章,其中提及林立果被誉为“超天才”,却行下种种恶劣之事。此情此景,不禁令我感慨万千,深感人不可仅凭外表去评判。
阎长贵回忆道:“曾有一次,江青命我前往毛家湾为林彪转交一份文件。我在会议室耐心等待回复时,叶群便从手中递出五六支圆珠笔,叮嘱我将其中两支送给江青,其余的则留给我们工作人员使用。”在当时,圆珠笔在中国尚属稀罕之物,市面上难以寻觅。尽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透露出叶群的一片苦心。
叶群关心江青生活。叶群频繁地致电阎长贵,询问:“江青同志想吃点什么?若贵处无法提供,我们这边有替代方案。”阎长贵回应道:“我对这类来电颇为不悦,且持有异议。我私下想,江青同志想要的食物怎么可能无法满足?她有专人的生活照料。然而,我并未将这类来电内容上报给江青,我认为这种行为颇为庸俗,即便江青得知,恐怕也不会感到高兴。这或许体现了我作为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孤傲心态。”
谈及江青的日常生活,她曾在一次漫步之际向阎长贵提及:“如今子女均已成人,各自投身职场,我和主席的薪俸,除去日常的饮食与服饰开销,别无他用。即便如此,我们依旧不图山珍海味之享。”她嘱托阎长贵转告。汪东兴同志,注意此问题。
阎长贵表示,就饮食而言,江青的生活并不算奢华。然而,她在用餐方面颇具挑剔,这一点也是众所周知。无论身处钓鱼台,或是前往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她总会随身携带自己的厨师。程汝明师傅,江青周围的工作人员中,能够始终保持忠诚与职责的,或许唯有程师傅一人。程师傅在毛主席身边辛勤工作二十余载,为江青烹调佳肴十余年之久。更值得一提的是,自1973年开始,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任命他为江青身边工作人员的支部书记(这在中央领导人身边的工作人员中,厨师担任支部书记的,实属罕见)。
江青素来不敢对程师傅无礼或加以欺凌,这一行为实则映射出她鲜明的实用主义倾向。在她看来,唯有程师傅烹制的佳肴方能迎合她的口味,让她心满意足。至于秘书与护士,虽然更换起来容易,却也容易找到合适人选,而合意的厨师却难能可贵。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江青对于那些未能满足她要求的秘书和护士,总是毫不留情地严厉对待。
据林彪的秘书们透露,叶群在对待工作人员方面总体尚可,尽管她有时也会摆出一副威严的姿态,但未曾将工作人员囚禁于牢狱之中,此点与江青之行为迥异。。
需补充一事实,阎长贵曾提及:“叶群对待我们这些服务江青同志的身边工作人员,始终充满热情与关怀。她不仅多次赠送我们毛主席像章等物品,更时常叮嘱我们务必尽心尽责服务江青同志。记得有一次在京西宾馆召开会议,因故我延误了时间,江青同志已先行离开,而我又无车返回钓鱼台。叶群听闻此事后,她主动提出:‘不必担心,就让我用我的车送你回去。’我乘坐叶群的车顺利回到了钓鱼台。这一善举让我对叶群的敬意与好感陡然提升。”
阎长贵说,江青在他心中是“偶像”。与叶群与江青相较,我常觉叶群显得不拘小节,甚至略显猥琐,与江青相较,实难同日而语。“后来从张云生、吴法宪在其人撰写的回忆录中,我曾读到她心思缜密,能操控林彪,甚至能管理林彪的起居,那时我对这一切毫无所知。同时,我对江青与叶群合谋所行的一系列恶行,诸如对上海的抄家行为,也深感陌生。赵丹、郑君里等文艺家,遭迫害孙维世死而不知。
阎长贵认为,“应该说,1967年江青和林彪、叶群的关系还处于比较好的时期,有分歧和矛盾,但还没有激化和公开暴露出来。”“所以,在我给江青当秘书的1967年,我没听到江青说林彪、叶群的什么坏话,她也没告诉我和叶群(以及林彪)接触,包括打电话,要注意什么。”
江青秘书杨银禄江青曾向他如此安排:叶群有心计。电话那头,她的声音响起,无论是她拨通我的电话,还是我主动与她通话,都需详细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和作为凭证。由此可见,江青与林彪、叶群之间的交往亦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在1966年,叶群与五位青春洋溢的年轻人一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依次排列,从左至右分别是:谭厚兰、王大宾、叶群本人、李讷(江青女士之女)以及林豆豆(叶群女士之女)。
(第二篇)
王光美与江青关系奇特。
作者|高建国
《王光美谈往事》
原刊于《南方周末》,2008年11月20日版
策山(约2400字)
1998年夏,我采访过。王光美,听她谈江青和“文革”往事。
听风便起雨者
王光美透露,刘少奇察觉到了政坛中的一些异常迹象,这些迹象源于江青在1963年对文艺工作的突然重新关注。这一不寻常的信息,源自江青、王光美,两位主席夫人。服装穿戴讨论。
1963年春,王光美有幸陪同刘少奇同志出访印尼及其他四国。此次外交之旅,外交部礼宾司精心策划,以确保我国领导人此次访问的圆满成功。俞沛文司长坚定地表示,刘少奇同意王光美前往上海选购一批出国所需的服装。恰逢江青亦在上海,她便以行家的姿态对王光美指点道:“服装的穿着嘛,应当要像安娜·卡列尼娜保持雅致,避免过于华丽。
江青在与王光美分享她对出国服饰的看法之后,随即激烈地指责中国文艺界正陷入“封资修”的泥潭,形势已愈发严峻;她甚至无中生有地诋毁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曾被视为“叛徒”……王光美重返北京之际,向刘少奇透露了江青的言论。然而,刘少奇对江青的所谓“异端言论”并未予以认同,对于江青本人,他也表现得相当冷漠。
王光美透露:刘少奇以及中央的其他主要领导对江青的态度,历来都既充满关怀与尊敬,又不甚介意。王光美进一步阐述道:“这是因为有明文规定,她担任的是秘书一职。”毛主席对她管教严格,不随意。她偶尔随意地与我闲聊,主席便立刻给我拨通了电话,严肃地指出:“这种话不该说,说法也不妥。”
王光美以简练之语描绘江青的个性:“直言不讳,我一语道破。”她爱传谣。。”
王光美以江青那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敏感性格为例,做了详尽的阐释。
1961年,国民经济因“大跃进”的挫败而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为了防范外敌可能趁虚而入,全国各地纷纷加强民兵的训练。那年的二月,毛泽东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询问身边的女机要员小李是否加入了民兵组织。小李随即拿出自己手持枪械、英姿飒爽的操练照片呈给毛泽东过目。毛泽东看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随即挥毫泼墨,创作了一首七言绝句。英勇挺拔,手持五尺长枪,曙光初现映照着练兵的场地。中华儿女胸怀壮志,不喜艳丽红妆,更偏爱威武武装。”
王光美曾言:“身为夫人,她自然见到了这首诗,且已与我提及。”江青对待王光美时,态度颇为和善。但让王光美及中南海的其他夫人感到震惊的是,江青的行为却是……不再穿旧裙子了。她过去衣着讲究。
摒弃裙装仅仅是序幕,江青紧接着在服饰领域再掀波澜。王光美向我透露:“你日后若有机会见到她身着军装的影像,便会发现这并非自“文革”时期始。实际上,自1964年起,她便已开始身着军装。毛主席莅临十三陵观摩三军的大型比武活动时,她已身着军装。
当第一夫人身着军装出席某项活动时,红墙深处的其他夫人们该如何自处?王光美无奈之下只得向刘少奇请教。刘少奇的回应简洁而直接:既然你们并未入伍从军,何须身着军装?江青若想穿军装,随她的心意吧。”
刘少奇严厉批评江青。
1963年,江青凭借第一夫人的特殊地位,踏入文坛,并开始对中央一线的领导层发起挑战。在上海,她曾向王光美直言不讳地指出:主席不便直言之处,便由我代为发声。若言辞得当,便是主席的功绩;若有不妥,那便是江青的责任。”
王光美向我透露,江青在紧锣密鼓地推广样板戏的过程中,对文艺界的批评之声既频繁又尖锐,以至于中央领导层采纳了她的汇报。刘少奇曾亲自与她交流,试图了解她具体有何意见。毕竟,文艺之事错综复杂。然而,她并未多言。不久之后,中央在怀仁堂召开会议,特别邀请江青出席。
刘少奇与江青之间究竟有何私密交谈,遗憾的是,这份珍贵的对话记录未能留存于世。王光美所知,刘少奇曾批评江青。“我对刘少奇的认识,亦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我向他倾诉文艺圈内纷繁复杂的事务,他却保持着沉默,未发表任何意见。”
1963年12月12日,毛泽东依据江青所呈递的资料,对文艺领域发布了措辞极为严苛的指示。然而,进入1964年1月,刘少奇主持的会议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文艺工作会议在处理事务上,刘少奇巧妙地将毛泽东亟欲解决的“主义之争”淡化处理,将其简化为“不过是颂扬古代而非当代,以及颂扬外国而非本国的问题”。同时,他对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不吝赞誉。周扬“评价颇佳”。那么,周扬具体提出了哪些看法呢?他指出,文艺界面临的问题主要源于认识上的偏差;“大跃进”期间,文艺领导方法过于简单和强硬,当前不应予以效仿。江青会议上立即提出反驳:“资产阶级对待我们的态度尤为蛮横!”然而,江青的言论几乎未能引起在场的关注。
正当毛泽东对刘少奇等人公然庇护暴露出“大问题”的文艺界颇为不悦之时,一个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
江青争做“知名人士”
1964年2月3日,正值刘少奇主持“中央文艺会议”满月之际。当时,中国剧协并未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便举办了盛大的千人迎春晚会。会前,协会特意致函邀请来宾着装得体,建议女宾以裙子为佳。晚会现场并未布置政治标语。节目中,有男演员身着芭蕾舞短裙演绎《天鹅湖》,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深情相拥的片段。晚会上,嘉宾们以“女士们、先生们”相称,现场还表演了美国水手舞、伦巴等舞蹈。
《解放军报》编辑顾工秉持着“战士的责任心”,毅然向中央举报了“文艺界的腐化之风”。
此事瞬间引发了天威震怒。2月13日,即大年初一,毛泽东亲自下令:“将那些从事戏曲表演、诗歌创作、戏剧艺术以及文学创作的才子佳人,尽数驱逐出城,一律遣往乡野。……不下去就不开饭。”
毛泽东并于6月26日,对江青严厉指责文艺界“对我们的经济基础起破坏作用”的讲话,异常罕见地亲笔批示:“ 讲得好。”
6月27日,毛泽东在审视江青所提供的中央宣传部整风报告草稿时,运用其独特的锐利言辞,对文联各协会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自十五年来,你们基本上未执行党的政策……近几年来,甚至险些滑向修正主义的深渊。”他警告道:“你们正变得如同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一般,”成为了吸引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进而引发政变的舆论温床。
王光美对于毛泽东的“六·二七文艺批示”(亦称“第二个文艺批示”),并未发表过多评论,她仅是轻描淡写地提及,毛泽东当时还存有一条未公开的指示。培育文艺新秀遵循指示,江青心中悄然萌生了成为“新晋知名人士”的勃勃野心。
王光美的叙述始终围绕着江青的政治动向展开。她回忆道:“1964年的夏日,江青听闻主席指示,需培育一批新兴的知名人物。”她开始抢风头,想出人头地。因此,在“文革”结束后,她被指责渴望成为女皇。她自然也听闻了一些新的思想动向,于是便从这些新精神中汲取灵感,自行发挥。”
王光美曾言,当江青在文艺界积极“闯荡”之际,其最为关键的“作用”并非单纯随“第二个文艺批示”的公布而显现,而是与她同谋共进。康生随意批判《早春二月》待数十部“封资修”影视作品。茅盾、夏衍非但文化部六位正副部长未能幸免于难,反而,这两大事件成为了焦点。
一、经康生、张春桥在沪地,我们历经波折,终于实现了对京剧《海瑞罢官》的影射与批判,此举标志着“文革”的开端。二、尽管对《海瑞罢官》的批判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但我们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林彪坚定支持,竟炮制出为“文革”开路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
正是这两大事件,在历史长河中催生了“文革”时期的两大主要势力——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以及以林彪为首的军事派系。而毛泽东曾多次强调,江青在“文革”期间所扮演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功绩。。(摘自逢先知等编纂:《毛泽东传记》,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4页)
盛达优配-杠杆炒股-安全股票配资门户-股票低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